物理教学目标编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常见问题一:前后不一
问题表现:物理教师备课时,应付检查,漫不经心,没有结合学情和教材认真编制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粘贴或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物理教学中,又离开或脱离所抄写的目标,进行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备课时,写的与想的不一样,上课时,讲的与抄的不一样。 导致后果:直接导致物理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脱节,教学的随意性过大,缺乏教学目标的达成意识。
(二)常见问题二:缺乏规范 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美国课程专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学习水平(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是教学目标的承担者即学生。行为主体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规范的行为主体的表达应该是“谁”,如“每个学生要”,“百分之多少学生要”、“某个学生要”、“学生应该”。格朗兰德(美)指出:“依据教师打算做什么来陈述目标和依据教师希望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来陈述目标,两者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应避免如下表述,比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给学生……”其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行为动词:可以观测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和特征,通俗的讲就是“能做什么”,这种学习行为和特征,必须注意明确、可操作、可测量,一般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加以表述(情感、能力心理等内隐目标可以用心理特征描述)。外显性行为动词,包括:写出、背写、列出、比较、辨别、指明、解决、背诵、认出、操作等。要尽量避免用“知道”“理解”“掌握”等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的词。 行为条件: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通俗的表达为“在什么条件下”。一般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习水平:指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或标准),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它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标准、程度,一般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如:“……至少正确回答其中80%的题目……”、“……没有错误地……”。
由于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目标分类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基础,通常在编制物理教学目标时,容易在行为目标陈述时,对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缺乏科学的把握,在目标编制的规范性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一:行为主体错位。即教师习惯于把教的过程或教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当作教师或讲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比如:“使学生树立……观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能力”、“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案例1:声音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并掌握振幅与响度的具体关系。 病因诊断:“让学生”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目标。另外,探究问题“振幅与响度”的因果关系出现颠倒。 改编建议: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识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二:行为动词缺失。即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看不出是教学目标,疑似教学重点或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行为变化。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识与技能目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病因诊断:缺乏可以测量与观察的行为动词。 改编建议:通过观察音叉敲击和鼓面振动等具体的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观察真空铃声实验,认识到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条件),即真空不能传声,并初步认识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案例3:声音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病因诊断:同上。改编建议:利用随手可得物品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常见乐器发声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对科学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3.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三:行为动词不当。即要尽量避免用“懂得”、“提高”、“体会”、“领悟”等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的词,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很难操作和测量。
比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具体的格式一般有:“……指出能……”、“……能区分出……”、“……能说出……”、“……能比较分析出……”等。
案例4:声音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领悟声现象,培养尊重自然规律态度;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病因诊断: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采用动词“领悟”过于含糊,不能确定“领悟”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 改编建议: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编钟等声学成就,渗透一定的中华文明史的教育,初步的增进民族自豪感。
案例5:光的色彩 颜色。课标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光的颜色。病因诊断:“懂得”属于行为动词表述不具体,难以测量。改编建议: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学生知道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根据以上案例研究,可以看出,行为动词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和特征,具有外显性的特点,通俗的讲就是“能做什么”,这种学习行为和特征,必须注意明确、可操作、可测量。教师在编制物理教学目标时应注意考虑到此方面。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部分行为动词的说明,其中教学目标的具体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见下表,希望在目标编制过程中合理而准确的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 4.表现之4、行为条件的缺失。即: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缺乏明确的表述。行为条件,通俗的讲,就是“在什么条件下”,特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一般对条件的表述有五种类型:一是关于辅助手段的使用,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某种工具,包括:物理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比如:“是否可使用量筒或天平”,“允许查阅说明书”。
案例6:物质的三态 。课标要求:会测量温度。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温度计。改编建议:学生会利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温度,并能正确读出和记录测量的结果。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包括: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比如:“根据下列图中物理现象,能写出……”;“给出一篇短文,能找出……”;“能根据电路连接,……”;“在一组电路图中……”;“……在多重选择中 ……”。案例7:物态变化(习题课)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改编建议:根据提供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实例(学习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区分(行为动词)不同实例中的物态变化。三是时间的限制,比如:“一小时的测验中,能……” ;“在10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
案例8:质量。课标要求: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使用天平。改编建议:在5分钟内(行为条件),90%学生能够完成托盘天平横梁平衡的调节,并正确的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比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案例9:宇宙。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宇宙产生的原因。改编建议: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宇宙起源的材料,在课堂讨论后,能说出宇宙起源的可能原因。五是人的因素,包括:独立进行、小组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案例10:汽化和液化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改编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探究,能够完整的记录水沸腾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案例11:简单电路。课标要求: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改编建议:学生能利用提供的电池、灯泡、插座、开关以及几根导线,根据串联电路图的要求,能独立连接电池、插座和开关,使灯泡发光。根据灯泡的工作情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并归纳出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作用。 5.表现之五:表现程度的疏漏。即表现程度(又称学习水平)缺失。通常是指教师在编制目标时,忘记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的描述,缺少了用以评价学生物理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程度一般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一般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比如:“至少写出800字的文章,答对90%“、“……至少正确回答其中90%的题目……”、“……没有错误地……”。
案例12: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知识与技能: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病因诊断:没有行为条件,也没有学习水平的描述。改编建议:根据纸条、气球、硬币三个流体实验,学生能了解到生活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完成课后习题5的正确率达90%(学习水平或表现程度)。 从一个完整的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制看,物理教学目标编制时容易存在以上五种不规范的方面。但是编制物理教学目标并不是一味的要求所有的物理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产生多种解释为前提。同时,物理教学目标中包含的具有行为条件和学习水平应更有利于进行目标达成的测量与评价。